3月15日中午12點,胡季強做客浙江之聲全國兩會訪談節目《兩會1+1》演播廳,并就環保話題展開交流。
今年的兩會上,環保問題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民生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和黑龍江代表團審議上的時候更是著重強調了綠色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要像保護眼睛和保護生命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對此,胡季強深為贊同,他說,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人類就無法生存,如同去年兩會上提出的,要像對待扶貧工作一樣認真對待環境保護工作,環保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公民、企業、政府在當下的環境保護工作中都應當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作為企業界的代表,胡季強坦言對當下民眾熱議并即將出臺的《環境保護稅法》雙手贊成。“稅法的出臺不僅不會影響浙江省醫藥企業的發展,對于堅持生態發展環境友好型的企業來說這更是一個機會,企業一定要抓住時機促進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訪談中,胡季強首先分享了康恩貝在環保方面通過技術升級實現產業循環發展的成功案例。胡季強分享,1996年康恩貝接手了金華制藥廠(現今的金華康恩貝),利用10年的時間進行技術革新,將當時的主導產品丁胺卡那霉素的產量提高了10倍,但對應的污染物產量也相應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氨氮廢水排量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起水體污染,對企業來講壓力不小。但康恩貝還是找到了解決之道:“我們有一家企業叫豐登化工,是一家化肥制造企業,它的工藝生產中需要用到水酶漿,而水酶漿中的水可以用氨氮廢水代替,因此我們決定在兩家企業間進行資源循環,將金華康恩貝排放的氨氮廢水運送到豐登化工作為生產原料,進行二次利用,這個辦法不僅解決了污染物排放的難題,還為企業帶來了額外的效益。”
為了促成此項工作順利開展,康恩貝投入了不少時間成本和研發費用,但相比長期有效的收益,胡季強表示這樣的前期投入非常值得。這樣的個案對于同類型的企業發展有很重要的啟示,胡季強說,在發達國家,很多醫藥、化工類企業同樣會排放污染物,但他們通過工藝改進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更是會通過循環的方式將污染物作為其他生產的原料進行內部消化,即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在我國,這樣的方式正在逐步推行開來,國家對于這樣的模式是十分鼓勵的,康恩貝也正在積極踐行當中,爭取為浙江省大力推進的五水共治,為國家的生態保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康恩貝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創新,不僅促使了自身的發展,幫助了眾多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更是得到了國家的認可,獲得“中國化工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榮譽。胡季強表示,這個獎項意義重大,它意味著康恩貝為中國的生態發展做出了很好的貢獻。他更是坦言要將這個技術形式繼續嫁接到其他相似工藝路線的企業中,為國家生態保護事業帶去更多貢獻。
當下,有些地方在污染治理工作方面保護主義嚴重,對此現象,胡季強建議,一方面國家應強力實施對環境污染企業采用全程監控的方法,從項目環評開始,施工、建設、投入運營、產生污染物及污染物轉運、處理的全過程進行動態的監控。另一方面,國家對環保失職企業應嚴厲執法,這不僅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更是為了保障企業間的公平競爭。
對于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行的五水共治,胡季強表示十分支持并自豪感嘆,浙江在推行當中已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對于另一個關鍵話題:土壤污染,胡季強也是十分關注,并表示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會土壤污染防治意識不強,由土壤污染引發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的背景下,曾在兩會上提出過《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議案,希望政府出面有效地解決突出的土壤環境問題。胡季強更是坦言,為了保障藥材的安全有效,康恩貝從2005年開始,在浙江、江西、云南等省份建立了自己的種植基地,為康恩貝的產業鏈注入安全的保證。
胡季強在訪談最后表示:“康恩貝不是環保起步,但一直為環保事業努力貢獻。我們在浙江中西部、云南、江西、青海的種植基地,均是丘陵、坡地、低產地,那些地方培育的種苗,質量很好,給我們和社會帶來了良好的回報;種植植物藥材,更是保護了生態環境,這是農業產業鏈的循環發展。同時,種植基地的建立,還為產業扶貧貢獻了一份力量,形成了很好的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