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5日,由云南省政府、浙商總會聯合舉辦的“加強東西協作、助力脫貧攻堅”論壇在云南昆明舉行。云南省省長陳豪等相關省領導以及云南省各市州政府部門負責人,浙商總會馬云會長、鄭宇民秘書長,相關企業代表、異地商會代表等共500余人參加會議,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受邀出席并作主題發言。
本次論壇上,胡季強董事長結合康恩貝多年來在云南的產業發展及布局作了題為“積極推進產業鏈扶貧工程,惠及百萬云南農民”的交流。他認為,要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不僅需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和“授人以愉”。
他表示,康恩貝一定會認真落實好總書記“東西聯動扶貧”的指示,全力參與云南省的“十三五”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鏈扶貧等多種方式,努力在云南打造百億產業集群的同時,惠及百萬云南農民,幫助10萬貧困人口脫貧。
鄭宇民(論壇主持人,浙商總會秘書長):在云南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名字寫在云南的山山水水,蔡希陶,他是浙江人,終其一身為云南人服務,他是綠色王國的長青樹。蔡希陶有一個連襟叫陳望道,他是翻譯第一部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譯者,共產黨宣言是一部紅色的書,最早提出扶貧理論的書。蔡希陶和陳望道共同有一個外甥——胡季強,是浙商的優秀代表,那一年他來昆明看他的舅舅蔡希陶,舅舅給他兩本書,一本書是《植物藥學》,綠色的封面;一本是《共產黨宣言》,紅色的封面。蔡希陶把這兩本書給胡季強,說你要懷著紅色的情懷去干綠色的事業。胡季強17年在云南做綠色的事業,滿懷著紅色的情懷,他在云南辦了18個公司,土地流轉、種植了15萬畝中藥材,在談扶貧感想的時候,他說“我要授人以魚,我還要授人以漁,”昨天我講再加一個愉快的“愉”,目的是要達到幸福的、愉悅的生活,所以胡季強想在扶貧實踐當中送給養育他的云南人民三條“魚”。現在我們有請胡季強來講一講康恩貝的云南扶貧故事。
以下為胡季強發言內容整理稿:
積極推進產業鏈扶貧工程 惠及百萬云南農民
尊敬的陳省長,鐘副書記,馬云會長,
各位云南省的領導,各位企業家:
大家早上好!
感謝主持人鄭秘書長對我的介紹,使大家了解了我和云南的親情。
我在36年前夏天(1980年暑假)第一次來到昆明,在舅舅蔡希陶家里住了28天,第一次接觸了解了云南這個植物王國。本來我準備大學畢業后追隨舅舅一輩子為云南服務的。不幸的是,在1981年初,舅舅突發腦血栓逝世。原本他是希望我能來繼承他的事業的。舅舅去世以后,我暫時失去了來云南工作的機會,被分配到浙江蘭溪的一家街道藥廠工作,并在1985年開始領導這個企業發展成了今天的康恩貝集團。
在2000年,康恩貝改制民營化,我成了控股股東,有了投資決定權。我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康恩貝到云南跨省發展,所以17年前就派人來到云南投資。來做什么?來尋找蔡希陶的足跡,來發展云南的生物醫藥產業。2001年的時候,我和我的表姐表哥決定用蔡希陶的名字命名設立一家企業,也就是“云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是最適合發展中藥植物藥的地方,最適合發展中藥植物藥種植及深加工產業。2006年開始,我們在普洱種植鐵皮石斛,在文山、曲靖、昆明開始嘗試種植除蟲菊及其它藥材;2009年開始在騰沖種植銀杏;一直到2012年的年底,康恩貝在云南的基地種了各種各樣的藥材3萬多畝。
2012年12月31日,我在電視上看到,習總書記在考察河北省的一個年均收入只有900元的貧困村時,站在一個貧困戶的灶臺邊說了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落后地區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先幫助農民實現小康。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康恩貝的產業發展和對農村農民的扶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我在公司提出,康恩貝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要幫助解決100萬名貧困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他們早日過上幸福生活。這個目標首先在云南進行。
從2013年開始,我們加大了云南中藥種植產業的投入,三年半以來累計投入十多個億,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基地周邊的農民首先通過流轉土地,可以獲得一大筆收入。比如,我們在曲靖珠江源邊上的連片銀杏種植基地就有3.8萬畝。這些過去的荒地坡地,農民是靠天種天收,收成好的時候也只有每畝500元毛收入。而我們每年付給農民的流轉土地使用費每畝就超過了500元。我們在那片地上整地、建水利農業產業化設施,種上銀杏苗,套種上中藥材,當地農民成了我們的農業產業工人,扭轉了農民原來靠天吃飯的命運。如此這樣幾年下來,周邊農民每戶每年可以增加收入3~5萬,個別土地、勞力多的甚至達8~10萬。看到當地的一戶戶農戶蓋起了新房,甚至買了摩托車小車,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內心由衷地感到高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汪洋副總理來到浙江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我以“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產業鏈扶貧機制”為主題作了審議發言,介紹了我們在云南等地做中藥產業鏈扶貧的情況。他聽了之后非常高興,在肯定了我們的做法后,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你解決了10萬農民的致富問題很了不起。不過你能否告訴我,這當中有多少人是登記建檔的貧困人口?如何幫助那些沒有勞動技能的貧困農民長期脫貧?”我說:“這個還沒有具體核實,但我一定會立即按照汪副總理的指示,和基地所在地政府合作,認真落實好精準扶貧工作”。會后我馬上給云南負責農業產業的張總作了布置。
4月中下旬,我到了曲靖沾益區和文山市與當地領導進行了討論溝通,啟動了精準扶貧的第一步,在兩大基地所在的鄉鎮進行全方位精準扶貧。昨天,我們和沾益區簽訂了協議,通過產業鏈扶貧、金融扶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助力該區炎方鄉的500多戶1600多名貧困人口在今年(2016)實現脫貧,并形成長效的造血致富機制。
我認為,解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要多管齊下。既要“授人以魚”即直接投入資金進行生活、醫療、教育等困難救助式脫貧,更要“授人以漁”即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融資入股、培訓就業就地轉化成為產業工人等各種方式來建立穩定持續收入來源。但我覺得光做這些還不夠,農民也需實現精神幸福,所以還要“授人以愉”,我們要幫助炎方鄉等基地鄉村建立“小康鄉約”,對農民進行道德教化,通過“小康鄉約”使農民的精神得到滿足,文化生活得到進一步的充實。
我們要認真落實好總書記“東西聯動扶貧”的指示,全力參與云南省的十三五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鏈扶貧等多種方式,努力在云南打造百億產業集群的同時,惠及百萬云南農民,幫助10萬貧困人口脫貧。
蔡希陶是云南的“大地之子”,我作為他的后輩,也十分樂意做一個云南人民的兒子,和云南結下終生之緣。我決定,將康恩貝未來在云南產業發展中所獲得的屬于我個人可以支配的財富,完全奉獻給云南人民。真心的希望云南省471萬貧困人民能在2020年全部過上小康生活,并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日益富裕幸福。作為參與這項事業的其中一員,我覺得這是我無上的福報和榮耀!
感恩云南!祝福云南!
康恩貝云南希美康種植基地掠影